第一週-上|盧倩儀
課程介紹
第一週-上|盧倩儀
課程介紹
第一週-下|盧倩儀
課程介紹
第二週-上|陳逸樺
「經濟成長」沒告訴我們的事
第二週-下|陳逸樺
「經濟成長」沒告訴我們的事
第三週-上|洪碩辰
去成長是蝦米挖溝?
第三週-下|洪碩辰
去成長是蝦米挖溝?
去成長|講座型通識課
授課老師
盧倩儀、陳逸樺、洪碩辰、曾琴梅、邱奕儒、唐敏、林邦文、林一善、汪健雯等九人
開課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
上課時間
週一 7、8節,16:00~18:00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講座型通識課,由多位講師共同講授。課程圍繞「去成長」(degrowth)的概念及實踐進行。
「去成長」或「棄成長」、「後成長」、「福祉經濟」等類似名詞都在傳遞同一訊息:無止境的經濟成長正在毀滅地球生態、扼殺我們的未來、創造更嚴重的貧富不均、剝奪我們的幸福。如同阿米塔夫.戈什(Amitav Ghosh)在《大錯亂》(The Great Derangement)一書所言,「如果有任何一件事因為全球暖化而變得再清楚不過,那就是:繼續用現行方式思考理解這世界等於是在集體自殺。」
衡量經濟成長的工具—GDP—盲目堆疊商品及服務易手價格,渾然無視過程中對地球母親的千刀萬剮、普羅大眾持續遭受的剝削、以及分配持續惡化下越來越扭曲病態的社會結構。既然追求GDP帶來的是毀滅與痛苦,那麼拋開經濟成長枷鎖、以人民幸福快樂為目的的社會與經濟制度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從土地使用、住房、飲食、耕作、照顧、教育、合作社、交易、能源、交通…我們都能夠自主、秉持善意重新規劃藍圖、逐步擺脫資本主義,未來世界或許仍舊美好可期。
課程第一部份介紹「去成長」,內容涵蓋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圈地與公地、殖民主義、地球生態極限、生態、文化、經濟多樣性、政治民主與經濟民主、綠色成長其實是褐色、漂綠、消費主義。
課程第二部份以30分鐘紀錄片《近鄉—亂世中的希望之聲》開場,接著從住宅正義、住宅合作社、食物、去成長與個人成長、全球化與心理健康、社媒焦慮、生態焦慮、福祉經濟跨領域社運串聯、把人當人看的經濟、原民智慧、合作社實踐案例、生態村、社區貨幣、維修咖啡館、零廢棄的污痕存在、災難應對與互助等主題進行互動式教學。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
人類社會的經濟運作方式有無限可能;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地球宜居生態系卻只有一個。如今我們僵硬卡在資本主義,多數人在受剝削的同時,還被迫幫忙一起摧毀大自然。
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嶄新社會經濟運作方式是全球不同角落人們正努力創造與實踐的新願景;每位同學與生俱來的關懷、才智、想像力都能為此全球運動提供重要貢獻。期待一個學期課程能激發出同學們這些潛能。
課程進度
第一週 09/01
盧倩儀|課程介紹
第二週 09/08
陳逸樺|「經濟成長」沒告訴我們的事
第三週 09/15
洪碩辰|去成長是蝦米挖溝?
第四週 09/22
曾琴梅|零廢棄的無痕存在
第五週 09/29
邱奕儒|把人當人看的經濟
第六週 10/06
中秋節休假
第七週 10/13
唐敏|你的食物從哪來?
第八週 10/20(期中考)
洪碩辰|綠色成長存在嗎?綠能發展的第一現場
第九週 10/27
林邦文|合作社:原來公司可以長這樣?
第十週 11/03
林一善|老莊教你活得像個人
第十一週 11/10
陳逸樺|「生物多樣性」?干我X事
第十二週 11/17
汪健雯|去成長能讓我快樂嗎?
第十三週 11/24
林一善|像天地一樣美好
第十四週 12/01
汪健雯|AI科技封建時代
第十五週 12/08
汪健雯|去成長的社會運動
第十六週 12/15(期末考)
盧倩儀|課程總結
授課方式
講述 70%、討論 10%、小組活動 20%
評分標準
每週講師自訂評量方式 80%
期末心得 20%
指定與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
傑森.希克爾。《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朱道凱譯。臺北:三采,2022年。
推薦書單
娜歐蜜.克萊恩。《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林鶯譯。臺北:時報,2016年。
提姆.傑克森。《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朱道凱譯。臺北:早安財經,2011年。
邁可.桑德爾。《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吳四明、姬健梅譯。臺北:先覺,2020年。
娜歐蜜.歐蕾斯柯斯與艾瑞克.康威 。《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林俊宏譯。臺北:左岸文化,2016年。
艾瑞克.戴維森。《GDP又不能吃: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不斷遭到破壞的環境,做出一點改變》。齊立文譯。臺北:經濟新潮社,2018年。
西奧多.羅斯札克等。《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譯。臺北:心靈工坊,2017年。
薩提斯.庫瑪。《簡樸的美學:好生活的藝術》。凌籽譯。臺北:藝鵠,2023年。